易可可 今天的一惊一喜,令我百感交集。上午10点,国外某通讯社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今天上午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随即,我致电袁院士的大儿子袁定安,被告知这是假消息,父亲尚在医院抢救。下午2点人民日报网发消息,证实袁老于中午1点许与世长辞。作为分管农业的老记者,我与袁老相识相处38载,他的过早辞世的确令我心情难受,心酸不已。 ![]() 在我的印象里,袁隆平是个不图名不图利的伟大的中国人:1988年,我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题,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长篇人物通讯。当我给他看报纸时,他只是笑了笑:“可可,没必要这样大张旗鼓!”殊不知,就是这篇首次提出杂交水稻之父的3400字的文章,为我评定为1991年开启的全国著名记者评选高票当选湖南第一名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我又探究杂交水稻的前进轨迹,再写《杂交水稻之母陈洪新》(原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此前为耒阳县委书记时,大规模试种杂交水稻,为杂交水稻在全国及世界各国的推广立下宏伟功绩),只可惜,研究者名扬四海,推广者却默然无闻。我至今仍为后者鸣不平。我认为,一项科研成果,不在实践中大规模推广,成果依旧是零。 ![]() 在中国,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许多人的毕生追求,而袁院士至今是非党员。1989年,当他从联合国获奖归来,省委书记熊清泉和省长陈邦柱请他吃饭时,仅邀请了四名省级官媒记者(湖南日报1名、湖南电视台2名、湖南广播电台1名)作陪。我特问他:“袁老师,你有没有在这次获奖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想法?”他摇头:“没有这个必要,为国家争光是一样的。”非党员,我记得他成为湖南省政协副主席都是省委指名要选的,并非他自己想当官。 ![]()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袁隆平每次获奖,国家都是数以百万元计的奖励,有时甚至是过千万元。但每次,他都把奖金捐给了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做研究经费。袁院士的大儿子袁定安是隆平高科集团的董事长,是与钱打交道的唯一儿子。我问他:“你爸爸有的是钱,却捐给国家了,而你每年辛辛苦苦做生意,有时还要长年出国种水稻,你想得通么?”袁定安说:“我从不要父亲一分钱,他的钱由他处理。”看来,有其父必有其子啊! ![]() 诚然,袁隆平一生的巨大贡献在于他为中国和世界贡献了造福亿万人的三代杂交水稻,这里不再赘述。但愿我的老朋友,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袁隆平院士一路走好,永垂不朽。 |